長江流域一級支流——赤水河,消失多年的鱸鯉、細鱗鲴等土著魚類不時出現,逐浪嬉戲。
從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遵義市禁捕退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農業農村局)監測的有關數據顯示:2007年以前,赤水河分布有129種土著魚類,實施全面禁漁后,目前赤水河土著魚類增加至150種,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從29種增加到43種。多年未見的鱸鯉、細鱗鲴、異鰾鰍鮀等土著魚類,重現赤水河。
赤水河出現的新場景,只是遵義市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
聞令而動 高位推動
長江流域生態類型多樣,水生生物資源豐富。然而,長期以來受攔河筑壩、航道整治等人類活動的影響,加上過度捕撈給水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長江魚類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水生生物資源日漸衰竭。
共同保護母親河,還人們一個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命長江,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刻不容緩。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同年底,原農業部發布的《關于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的通告》中,明確從2017年1月1日零時起至2026年12月31日24時止,在赤水河流域實施全面禁漁,禁止一切捕撈行為,成為長江流域首條實施全面“十年禁漁”的一級支流。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明確“2019年底以前,完成水生生物保護區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完成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的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十年禁漁在遵義市全面啟動。長江十年禁漁,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共抓長江大保護、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關鍵舉措。
遵義,作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屏障,境內有烏江、赤水河等主要支流自南向北涌江而入。禁捕退捕工作,意義深遠,責任重大。
聞令而動,黔北大地一場圍繞母親河的生態保衛戰,就此打響。
各級在去年均組建了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高位推動調度機制,多次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聽取全市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情況匯報,對全市禁捕退捕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2020年,全市各級各部門累計召開部署禁捕退捕工作會議330余次。通過密集調度督促,為工作順利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立市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專班,多次組織開展聯合督導檢查、暗訪暗查,強力推進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
組織投入人力1.8萬余人次,深入漁民家中,面對面溝通交流,向漁民發放禁捕退捕政策宣傳資料14萬余份,確保家喻戶曉。
在新聞媒體、政府網站、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對全市禁捕退捕工作進行宣傳報道,對政策進行詳細解讀,營造長江流域禁捕退捕濃厚氛圍。
在高位推動、高頻調度、密切協作下,去年全市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有序推進。全市應退捕撈漁船118艘、應退漁民116名,已全部退捕上岸。
突出重點 齊抓共管
鎖定退捕漁民安置基數,實行建檔立卡,是禁捕退捕工作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遵義市壓實主體責任,深入開展漁民漁船入戶調查,精準建檔立卡。通過大量走訪核實,全市應退捕撈漁船118艘,應退漁民116名。
放眼全國各地,這個數量雖不算多,但其中多數漁民年齡偏大、勞動技能單一、文化水平低、學習能力弱,轉產再就業存在困難,后續安置保障工作壓力大。
如何能讓漁民成功轉產轉業?這既是禁捕退捕工作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也是面臨的一大難題。
本著摸清群體、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的思路,全市各級各部門強化協調聯動,形成強大合力,推動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落地落實。
通過提高幫扶措施的針對性、精準性,加強就業指導和技能培訓,千方百計做好漁民轉產轉業工作,幫助漁民找到新的就業路徑,促進再就業,穩定收入,扶持打造一批退捕漁民轉產就業亮點示范。
人社部門、財政部門、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落實退捕漁民養老保險補貼,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障措施,全面織牢漁民安置保障網。
今年55歲的遵義市播州區茅栗鎮銀都村漁民劉傳發,當了大半輩子的漁民,突然要換種活法,一開始,他是極不樂意的。
后來,了解了政策,得知禁捕退捕勢在必行,劉傳發最終同意轉產上岸,在農業農村、人社等部門幫助下,走上了種植、養殖的道路。2020年,其種植經果林44余畝,養殖近1000只雞,年收入8萬元左右。
像劉傳發一樣,在全市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多措并舉下,上岸轉產后,依托配套后續保障過上好日子的,不在少數。
有關數據顯示,全市建檔立卡內的116名漁民已全部退捕上岸,全部納入基本養老保險保障范圍,118艘漁船已處置完畢,勞動年齡內的107人均已實現就業。
市、縣、鄉、村四級共同發力,農業農村、綜合行政執法、公安、人社、市場監管、交通運輸、財政等多方參與,這是遵義市前期在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中,向內采取的有力措施。
對外,針對監管難的現狀,遵義市農業農村局和遵義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與四川省瀘州市農業農村局簽訂《赤水河流域共管水域監管協議》,市中級人民法院與畢節、四川省瀘州、云南省昭通中級人民法院簽訂《關于建立赤水河全流域環境資源審判跨省域司法協作機制的意見》,積極探索建立跨界水域協作機制。
如今,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思想引領下,全面統籌、上下齊抓、內外聯動的工作格局已形成,確保了遵義市長江流域禁捕退捕順利推進。
鐵腕治理 長效監管
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任務。當“退得出”的問題解決后,后期如何“禁得住”?這是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面臨的另一大難題。
加強執法機構隊伍建設,提高執法監管能力,嚴厲打擊非法捕撈等違法行為,是確保落實“禁漁令”有力量、“不反彈”的有力保障。
如何提高執法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
堅持協調聯動,立足全產業鏈,遵義市各級綜合行政執法、公安、農業農村、市場監管、交通運輸等部門制定出臺聯合行動方案,緊盯捕撈、運輸、市場“三個”關鍵環節,全面加強禁捕執法監管,堅決打贏長江流域十年禁漁持久戰。
在非法捕撈環節———
重點關注“三無”船舶(無船名船號、無船籍港、無船舶證書的船),進一步明確管理措施,確?!八那逅臒o”(清船、清網、清江、清湖,無捕撈漁船、無捕撈漁民、無捕撈網具、無捕撈生產)常態化、可持續。
加強對鄉鎮自用船舶安全管理進行指導,按照省長江流域禁捕退捕工作專班要求,對符合法定條件、確有保留必要的,指導各地按規定納入登記管理范圍,實行統一登記、統一標識,限定用途、限定航區;對不符合法定條件、沒有保留必要的,督促有關地方限期進行清理取締和回收處置。
各級綜合行政執法、公安、海事等執法部門緊盯“三無”船舶,做到發現一條打擊取締一條,切實消除非法捕撈隱患。
在交通運輸環節———
全面落實交通運輸行業禁捕退捕工作措施,加大交通港口碼頭、渡口等巡航及日常檢查力度,阻斷非法捕撈、非法涉漁裝載運輸水路通道。
對發現運輸船舶從事非法漁業捕撈的,一律列入涉漁船舶“黑名單”,并將違規船員、違規船舶移交綜合執法部門實施行政處罰;對涉嫌違法犯罪的,公安機關進行嚴厲打擊,通過采取綜合懲戒措施,徹底阻斷非法捕撈的水上通道。
在市場交易環節———
切實履行好市場監管職責,以生產、市場銷售、網絡交易、廣告等環節為重點,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查處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違法行為,打擊銷售網絡,斬斷違法鏈條。
加強協調聯動、強化工作力度,扎實開展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全鏈條強化執法監管,
2020年,全市共開展執法檢查1900余次,聯合執法行動886次;全市共辦理非法捕撈、制售禁用漁具等案件229件,已結案212件,共破獲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233件;拆除含“野生魚”等內容戶外宣傳廣告及門店招牌517條(塊),責令整改菜單的餐飲店256家。
強有力、常態化的執法監管,讓偷捕和暗中交易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水上不捕、市場不賣、餐館不做、群眾不吃的禁捕退捕良好氛圍,正在遵義市形成。


電話:0851-28984669
傳真:0851-28984669
Email:gzjzjs@163.com